廉语清风丨正以处心 廉以律己
“正以处心,廉以律己”,出自明代薛瑄所著《从政录》。意思是,以公正涵养心性,以廉洁约束自我。为官治政者唯有正心明德、克己守廉,自觉抵制歪风邪气、节制私欲杂念,方能成就高洁品格与远大志向。
心正则行端。古语有云:“心逐物为邪,物从心为正”,正以处心,就是要清心自守、正直正派,在面对考验时,能明是非、辨善恶、分黑白,做到“以至公无私之心,行正大光明之事”。古训“守正为心,疾恶不惧”揭示,唯有秉持公心,方能明辨是非、行事磊落。若心逐私欲,则处事偏狭,为官必堕贪婪;若心存至公,则用权谨慎,治政自显清明。《朱子语类》云:“心者,万事之原也”,心地纯正,凡事出于公心,为人就会正派,为官就会清廉,用权就会谨慎,处事就会公道。心地不正,凡事出于私心,为人就会狭隘,为官就会贪婪,用权就会任性,处事就会偏颇。
廉以律己,就是要克己自律、持廉守节,在面对诱惑时,能否做到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,考验着为官者的定力、境界和修为。包拯“岁满不持一砚归”,谢公旦“百支金烛不动心”,况钟“不带江南一寸棉”……历史上许多廉者之所以受人敬仰、青史留名,皆因深谙“白袍点墨,终不可湔”之理,他们以自律抵御诱惑,以知足摒除贪欲。唐代官箴著作《臣轨》中提到,“知者不为非其事,廉者不求非其有,是以远害而名彰也。故君子行廉以全其真,守清以保其身。”廉洁,关乎名节操守和前途命运,只有知足知止、自律自持,不动贪念、不纵贪欲,才能禁得起诱惑、守得住清贫,从而成就光明磊落、坦荡无私的崇高人格。
心正才能持廉,持廉方可守正,“正”与“廉”是为官从政的必备品质,是为政者必须恪守的底线。党员干部从走上工作岗位之日起,就面临着公与私、正与邪、义与利、廉与腐的考验。凡事秉持公心、坚守本心、不带私心,坦荡面对自我、面对良知,才能始终堂堂正正做人、干干净净做事。无数优秀共产党人为我们树起了榜样、立起了标杆。方志敏“经手的款项,总在数百万元”,但素来安清贫、乐正道,坚持“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,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”;谷文昌“不沾公家一点油”,坚持“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,把自己的腰杆挺直”;王继才面对金钱诱惑时一口拒绝:“只要我在这个岛,你们休想把这里弄脏”……廉为本,正气存。廉正的处世准则、无私的思想境界、崇高的价值追求、良好的道德修为,是党员干部练就强大心力和定力的基础,从而在利益面前不改其心、在诱惑面前不移其志、在考验面前不毁其节,做到公正刚正不偏私、清白清廉不徇私。
“为政者以正为本,以廉为先”。正以处心,心正则事正;廉以律己,官廉则政举。党员干部应自觉把他律转化为自律,常修为政之德、常怀律己之心、常思贪欲之害,于独知处、无人时正心诚意、修身养性,体悟“自我心存道,外物少能逼”的清廉之道,涵养“道德当身,故不以物惑”的浩然正气,追求“见理明而不妄取”的精神境界,做一个一心为公、一身正气、一尘不染的人。(蔡镇元)